首页 | > 企业文化 > 企业文苑 |
巍巍青山寄哀思
又一次参加公司党支部组织的清明祭扫活动,因为活动地点离家近,我打了个“前站”,提前来到南泉革命烈士陵园。
陵园建在山腰上,是一个背山面水的风水宝地,六七十步台阶,将世俗的喧嚣隔绝在陵园之外,数十年前种下的洋槐、香樟已蔚然成林,巍巍青山犹如一个巨大的怀抱,将陵园环抱其中,碧波荡漾的花溪河在此处转了个弯,潺潺流水似在为埋骨于此的忠魂弹奏一曲欢歌。
虽然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南温泉旅游核心区,陵园却并不显眼,只一座纪念碑、一面英名墙、一个烈士墓,和声名远扬的南温泉、旖旎如画的建文峰、恢弘大气的听泉楼相比,实在算不上出彩。只在清明前后,这里人潮如织。
仰视高高矗立的“革命烈士纪念碑”,原本轻松惬意的心情变得有些惭愧——这个烈士陵园离家不过半小时车程,我竟是第一次以“祭扫”为目的来到这儿,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来看“他们”。
“他们”,是在1949年年11月26日打响的“南泉战斗”中为国捐躯的百余名指战员。听着讲解员充满感情的诉说,我仿佛来到了激战的现场,那是解放重庆城区外围持续时间最长、最激烈的一次战斗,翻山越岭而来的解放军战士,向着扼守险关要隘的国民党王牌部队发起进攻,数十门大炮狂轰滥炸之下,他们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奋勇冲锋,以搭人梯的方式攀登断崖绝壁,突袭敌人制高点,炮火纷飞、弹坑遍布,经历56小时的激烈战斗,解放军终于夺取了重庆“南大门”。徐泉水、梁松斗、曹辉……百余名指战员就此长眠,一个个鲜活的儿郎成了“烈士英名墙”上单薄又坚毅的名字。
震撼还不止于此,由于战事过于惨烈,烈士的遗骸大多面目全非,开始的时候,收敛遗骸的乡亲们通过着装来分辨,后来发现有的烈士为了迷惑敌人,换上了敌军的军装,唯一能够认出他们的,是一双双满布血泡和老茧,遍是皴裂和伤痕的脚。听到这里,我心如擂鼓,面对养尊处优的敌人,他们在物质上极度缺乏,在精神上却异常充实,他们风餐露宿,跋山涉水而来,抱着视死如归的决绝,誓要用自己的骨血筑一个太平盛世!
而今,这个太平盛世,就在我们脚下,只是他们再也看不见。陵园祭扫的人群,来了一波又一波,有懵懂的少年,有英武的军人,也有拄拐的老人,失落的心,便又有了些许慰藉,巍巍青山作证,“他们”没有被忘记,牺牲,亦是永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