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文化
首页 > 企业文化 > 企业文苑

青史为鉴:清正之魂照古今

作者:苏湘怡 时间:2025-05-20  【字体:

亲爱的家人:

见字如晤!

巍巍中华,浩浩长歌。古往今来,清者,以清明之心,践廉洁之行。最近重看百家讲坛,忽而发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,早已涌现出无数秉持清廉美德的历史典范。他们的事迹如同璀璨星辰,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,值得我们世代传诵与学习。“鉴古观今明镜悬,为官勤政俭清廉;梅风烈烈临霜艳,竹品昂昂仗节坚;一颗红心尘不染,满腔浩气史堪传”,听到他们的故事,就恍若触摸到千年文脉中绵延不绝的廉洁之魂。今日提笔,愿以历史长河中的清风傲骨为墨,与你们共话“廉洁”二字的分量,亦让我们家族的精神血脉,与古往今来的浩然正气同频共振。

翻开史册,廉洁如星河璀璨,照亮华夏文明的夜空。

汉代有“一钱太守”刘宠,他在位期间清正廉洁、温和仁厚、一心为民。他始终以关切百姓疾苦为己任,积极兴修水利,重视农业和桑蚕,大力推崇农耕和纺织,对非法行径苛以严查。由于政绩十分突出,郡中风气焕然一新,也因此被下令调往京城任职。离任之际,数名百姓特意从山中携一百文钱前来送别,想要交给刘宠作为路上的花销。刘宠面对百姓的深厚情谊难以拒绝,最后象征性的收下了一文钱然后登船离去。当船行至西小江段时,他抬手将一文钱投入江中。后来,人们便称此江为“钱清江”,还为他修建了“一钱太守刘宠庙”用以纪念。

北宋名臣包拯,有包青天之美誉。在他亲戚犯法时,包拯依旧秉公办案,按照律法处以杖刑。在包拯上任端州知府前,社会上正盛行以进贡名砚之名向权贵行贿的不良风气。而包拯始终坚持正义清廉,立下“廉泉让水”之规,更是在端州任满离任时仍旧出淤泥而不染,“不持一砚归”。彼时端砚名满天下,百姓感念其清廉,偷偷将一方砚台藏于行囊。船至羚羊峡,风雨大作,包拯得知真相后掷砚入江,从此江心浮起一座“砚洲岛”。五百年后,张伯行任福建巡抚,写下《却赠檄文》:“一丝一粒,我之名节;一厘一毫,民之脂膏。”字字如金石,至今读来仍振聋发聩。

明朝名臣于谦,居官清廉,两袖清风。朝廷曾派他巡查河南,返京时同行之人纷纷买了当地的线香、绢帕、蘑菇等特产欲回京送与达官贵人,只有他始终坚持廉洁从政。在瓦剌大军压境之际他力挽狂澜,却因不肯贿赂权贵被诬下狱。抄家时,锦衣卫见其家中仅余书籍布衣,不禁潸然泪下。他临终前写下“粉骨碎身浑不怕,要留清白在人间”,将“清白”二字刻入民族脊梁。这些古人并非天生铁骨,而是在名利诱惑前选择坚守——廉洁从来不是天赋,而是选择。

亲爱的家人,当我们谈论廉洁时,并非苛求人人成为圣贤,而是希望守护内心那片不容玷污的净土。它可以是孩子拾金不昧时眼里的光,是面对“行个方便”的请托时温柔的拒绝,是物时店家多找零钱后的主动退还。就像北宋周敦颐笔下的莲,“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”,不必标榜清高,只需守住本真,方能秉持清廉。以史为镜,常思“公烛无私光”的典故。以贤为标,方可铭记“惟俭可以养廉”的古训。

苏湘怡

2025年5月19日


集团简介
联系我们

官方微博

官方微信